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白背三七莖葉

白背三七莖葉

【藥材名稱】白背三七莖葉【毒】
【拼音名稱】baibeisanqijingye
【別名】白背三七莖葉
【科屬】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臺灣至華南。西南一帶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《云南中草藥》:"咸微辛,寒,有毒。"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,舒筋,止血,祛瘀。治百日咳,風(fēng)濕痛,骨折、創(chuàng)傷出血,癰腫瘡癤。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外用:搗爛敷或研末撒。
【附方】
1、治骨折,外傷出血:白背三七莖葉研末撒布患處。另用白背三七根適量泡酒服。
2、治水火燙傷:白背三七鮮葉,搗爛,加白糖適量,拌成糊狀,敷患處。
3、治百日咳:白背三七莖二繭三錢。紅糖引,煮雞蛋吃。(①方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藥》)
4、治風(fēng)濕痛:大綠葉的葉三至五錢。加糖適量煮雞蛋吃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
5、治瘡癤癰腫:大綠葉的葉研末敷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
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采收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白子菜,又名:雞菜。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根莖塊狀。莖紫紅色,被短毛。葉根生;長卵形成矩圓狀倒卵形,長9~15厘米,寬8厘米,先端鈍或短尖,基部楔尖,有時有兩耳,葉緣具不規(guī)則缺刻及鋸齒,并有灰白色短緣毛,上面綠色,禿凈或疏被灰白色短毛,主脈上較多,下面淺綠色或紫紅色,主脈突出,上被疏短毛,網(wǎng)脈干時呈黑色;葉柄短或無。花莖根出,疏被短毛。頭狀花序頂生,數(shù)朵,徑1~1.5厘米;總苞2輪,緣狀披針形,外輪短,疏寓,內(nèi)輪覆瓦狀排列,倍長于外輪,疏被灰白色短毛;花全部管狀,金黃色;雄蕊5,花藥聯(lián)合,內(nèi)藏,著生于冠管的1/2處;雌蕊花柱細(xì)長,外露,柱頭2裂。瘦果成熟時深褐色,有線條,冠毛白色?;ㄆ诖菏炼?。
【生境分布】
喜生于潮濕的陰地上。分布臺灣至華南。西南一帶。
【性狀】
根莖肥大、肉質(zhì),呈團(tuán)塊狀,徑2~3厘米,新鮮時灰黃色,側(cè)生莖芽多枚,短圓錐狀,有的可見環(huán)節(jié)。折斷面灰白色。產(chǎn)廣西等地。
白背三七莖葉圖片
白背三七
白背三七
白背三七原植物
白背三七原植物
白背三七原生態(tài)
白背三七原生態(tài)
白背三七生態(tài)圖
白背三七生態(tài)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