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鮮皮
【藥材名稱】白鮮皮【拼音名稱】Bai Xian Pi
【別名】北鮮皮、蘚皮、野花椒根皮、臭根皮。
【科屬】為蕓香科草本植物白鮮(亦名白蘚等)的根皮。
【產(chǎn)地】主產(chǎn)于遼寧、河北、四川、江蘇等地。山東亦產(chǎn)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(jīng)】苦,寒。歸脾、胃、膀胱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清熱燥濕,祛風解毒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53 種中成藥使用白鮮皮: 復方馬勃水楊酸散 銀屑靈 癬靈藥水 濕毒清膠囊 白癜風膠囊 婦炎清洗劑 黃蒲潔膚洗劑 金百洗劑 金松止癢洗液 利夫康洗劑等。
【應用】
1、濕熱瘡毒,濕疹,疥癬。本品性味苦寒,有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祛風止癢之功。常用治濕熱疥毒,肌膚潰爛,黃水淋漓,可與蒼術(shù)、苦參、連翹等藥同用;治濕疹、風疹、疥癬,可與防風、地膚子、苦參配伍同用。
2、濕熱黃疸,風濕熱痹。本品清熱解毒,可治濕熱蘊蒸之黃疸、尿赤,常配伍茵陳等同用;取其能清熱燥濕,又能祛風通痹,常用治風濕痹痛,關(guān)節(jié)紅腫熱痛,常配伍蒼術(shù)、黃柏、薏苡仁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湯內(nèi)服,5~10g;或煎水外用。
【注意事項】脾胃虛寒者慎用。
【采收加工】大部分地區(qū)在春秋季節(jié)采挖,南方于立夏后采挖,洗凈泥土,去除須根及粗皮,趁鮮時縱向剖開,抽去木心,曬干。
【炮制工藝】
炮制:揀凈雜質(zhì),除去粗皮,洗凈,稍潤,切片,曬干或酒拌炒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成分:根含白鮮堿、葫蘆巴堿、膽堿、白鮮內(nèi)酯、白鮮腦交酯、谷甾醇、梣皮酮、黃柏酮、黃柏酮酸。亦含脂肪酸及粗皂甙等。
2、藥理作用:本品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、同心性毛癬菌、許蘭毛癬菌、奧杜盎小芽孢癬菌、鐵銹色小芽孢癬菌、羊毛狀小芽孢癬菌、腹股溝表皮癬菌、星形奴卡氏菌等致病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并有解熱作用;白鮮堿對家兔和豚鼠子宮平滑劑有強力的收縮作用,小伎倆白鮮堿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,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的收縮作用;本品揮發(fā)油在體外有抗癌作用。
【臨床應用】
1、治療陰道炎。白蘚皮、蛇床子、百部、苦參、鶴虱、公英、地丁、黃柏各30g,川椒15g,枯礬10g。將上藥濃煎成500ml藥液作為陰道沖洗液,每日1次,6次為1療程。重度滴蟲性陰道炎者,可配合使用陰道塞入滅滴靈藥片,效果更佳。治療295例,1個療程痊愈者112例,顯效120例,好轉(zhuǎn)55例;2個療程痊愈103例,顯效56例,好轉(zhuǎn)11例;3個療程痊愈58例,顯效8例。以滴蟲性陰道炎與霉菌性陰道炎近期療效更佳。(《內(nèi)蒙古中醫(yī)藥》1990,9(4):12)
2、治療滴蟲性腸炎。白蘚皮、苦參、秦皮、蛇床子、生百部、炒白術(shù)、茯苓各12g,黨參、黃芪各15g,砂仁3g,木香6g,苦楝根皮10g。為成人劑量,兒童酌減,水煎,早晚空腹服,5天為1療程。治療46例,全部治愈。(《新中醫(yī)》1990,22(6):21)
3、治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。白鮮皮粉,每服5g,口服2次,治療18例,痊愈12例,好轉(zhuǎn)1例,無效5例。(《遼寧醫(yī)藥》1977,4:44)
白鮮皮圖片
白鮮皮
白鮮皮
白鮮皮
白鮮皮植物